跳至正文

人工智能守护新加坡粮食安全

新加坡食品局与新加坡政府技术局正在展开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农业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实现农产品“30·30愿景”。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说,人才是新加坡唯一的自然资源。几十年后,新加坡人民正试图改变这一点。

新加坡当前90%以上的食品依靠进口,进口食品源自170多个国家,对外依存度极高。因此,各国出口禁令加剧新加坡粮食安全不稳定性。例如马来西亚政府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于去年6月禁止鸡肉出口,这一举措令新加坡措手不及。为改变不利境地,新加坡亟需采取措施提升粮食安全。

新加坡食品局日前出台了农产品“3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本土农产品将能够满足国民三成营养需求。据悉,食品局将采取“三大食物篮子”策略,进一步推进计划。所谓“三大食物篮子”,一是大力推动本土生产策略,提高农产品自给率,逐步降低对进口农产品的高度依赖;二是寻找多元化的进口食品供应源,扩展进口渠道;三是协助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把在国外种植的农产品运回国内消费。

新加坡地域面积狭小,农业发展空间有限,该国将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力度,主打“科技牌”,提高农业生产力。

AI 助力渔业发展

新加坡政府于2003年设立海水养殖中心,旨在实现粮食安全战略。该中心位于新加坡南部岛屿圣约翰岛,通过强化水产养殖知识储备,与研发机构和农业公司合作,共同构建创新研发生态体系。

优质渔用饲料配置是鱼类养殖的一大关键。轮虫属小型浮游动物,是鱼虾优良的活体饲料。在海水养殖中心研发人员的帮助下,当地开始采用室内培养体系繁殖轮虫。

“圈养环境下,活体饲料对于水产养殖至关重要。鱼苗喂养得好,自然长得好,这就好比婴儿需要更好的营养。”食品局官员表示。

室内培养轮虫

AI 赋能水产养殖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自主培育活体饲料,随之而来的可扩展性问题日益显著。传统的手动计数耗时费力,新加坡政府技术局则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与政府相关机构合作,帮助生产者优化工作流程。”政府技术局软件工程师谭凯威(Tan Kai Wei)说。

他还说道,政府技术局的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团队的目的并不是将人工智能强行纳入生产养殖过程中,相反,他们首先展开实地考察,探究各个生产阶段,选定符合条件的流程实现自动化。

“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已逐步成熟,可以投入使用。”谭工程师说。

该团队历时6个月训练实时目标检测模型 YOLOv3,用以轮虫计数,准确度可达90%。他还提到,“我们并未从头开发任何人工智能引擎,而是利用开放源码库构建技术。”

该程序向检测模型提供约100个标记过的图像样本,原本每天每个样本需花费40分钟,如今减少至1分钟,极大程度缩短了计数时间。

这项应用程序计划命名为 I-lytics 并投入大规模使用,旨在当地养殖户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养殖户,他们所使用的手机型号各异,相机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处理数据时,我们收集了最常见的手机所拍摄的照片,使其扭曲变形,以确保该程序不受图像质量影响。”谭工程师说。

水产养殖

AI提升政务效能

目前,I-lytics 将为忠实用户提供服务。据谭工程师说,该计数程序的扩展版本将采用云计算技术,扩展性强,成本效益高。此外,该程序搭载中心服务器,用户能够以最快速度接收软件更新。

人工智能创造了无限可能。谭工程师指出,政府技术局正在推动更多政府机构实现办公自动化,例如安装闭路电视以识别计数当地排水系统里的老鼠,计算客流量以评估道路通行效率。

当前政府各机构视频数据量与日俱增,为满足其视频分析需求,政府技术局推出了视频分析系统,帮助相关机构开展自助式分析。“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带动更多创新,为政府高效运行保驾护航。”谭工程师说。

来源:GovInside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