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什么是新加坡设计

新加坡是一个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国际都市,也是一个以设计为主导的国家。对“新加坡设计”一词的意味,新加坡本土公司 DP Design 总监 Mike Lim进行了思考:

什么是新加坡设计?这是个常被人们提到的问题。对于新加坡本地设计师,对新加坡集体身份的追寻也一直是被反复考量的问题,DP Design 的客户也经常会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将新加坡独有的气质融入设计工作之中。我从事设计工作25年来,也常常会审视思考新加坡设计的含义,尽管答案有时难以捉摸又充满争议。

设计被视作一种表达手段,起源于认同感。如此看来,新加坡的设计似乎存在某种问题,因为它显然缺乏历史血统。 和美国一样,新加坡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今天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然而与美国不同,作为独立国家,新加坡的历史相对较短,社会文化建构于多元种族、宗教和语言之上,每个种族、宗教和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新加坡仅用一代人的时间,便跻身发达国家之列。新加坡取得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并加速其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进程。有些人可能会批评说,过快的进步牺牲了更循序渐进的发展步伐,阻碍了新加坡的自我发现和成长。

然而,快速发展是否真的阻碍了新加坡民族认同的发展,从而阻碍了新加坡设计DNA的发展呢?新加坡开国元勋通过培养共同的国家价值观和人们所接受的共同点,成功团结了不同民族,人们认同自己新加坡人的身份,同时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公民,身处全球化时代并深受其影响。在设计方面,这种看似矛盾的多重身份被表现为折衷主义,简单来说,是一种混合风格,这是新加坡设计的根源,是本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之中保留了新加坡本土文化图腾。

DP Design 总监 Mike Lim

在审视新加坡设计现状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不足。有客户评价说,新加坡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有些固步自封,除了融入更多的园艺元素外,设计项目缺乏创新。这个评论很诚恳,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有些偏驳。

李显龙总理曾说:“设计是新加坡国家建设的核心要素。新加坡是通过人为设计建立起来的国家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的。“ 由于缺乏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独特,新加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增长,而创新是在需求之下诞生的。这需要人们采取设计思维,去理解问题,定义问题,勇敢创新,利用科技的力量获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正是如此,我们才通过设计,将昔日的渔村变成世界级现代化都市,令新加坡以规划良好、互联互通、办事高效和高度宜居而闻名。

设计创新是新加坡设计的 DNA,其设计品牌因此与众不同。新加坡设计关系美学,更关注实用性。功能规划对于新加坡的设计过程至关重要,而创新对于重塑解决局限性的设计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这种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法在新加坡从“花园城市”演变为“花园中的城市”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在新加坡作为设计国家、“自然之城”的历史新篇章中,这种设计方法得以延续。新加坡国家愿景和观念演变不是仅仅止步于创造一个美丽的热带城市。花园可以通过设计,被修剪整齐,那么在新加坡这个大型的城市花园,绿植与流水被精巧地设计安置,并通过园艺和亲生物来解决可持续性、宜居性和社区相关问题。

滨海湾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它代表着精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滨海湾的实用功能和好处是多方面的。滨海堤坝旨在缓解城市的洪水,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水库,这对于水资源可持续性十分重要。滨海湾位于宝贵的市中心位置,意味着设计者还需要考虑海湾周围各种土地元素,为了与建设绿色城市的目标保持一致,最初的设计方向是建设中央公园。但新加坡远不止于此,最终建成的滨海湾花园(由建筑师 Wilkinson Eyre 和 Grant Associates 的景观设计师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绿地,凭借其独特的弧形玻璃圆顶和巨大的树式建筑成为标志性地标。除此之外,新加坡当时需要世界级的会议中心,于是经济可持续性和实用主义还促成了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引入。

滨海湾花园 图片来源:Grant Associates

因此,设计创新是我们的 DNA——新加坡设计看起来与众不同,而非简单借用北欧风或日本设计风格。我们的“蓝与绿”建筑由实用的国家计划的双重性驱动:与增长和发展有关的经济功能,与满足公民需求的体贴设计相结合。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新加坡设计”,它极具独创性,并将继续渗透到国家各个层面。新加坡如今走上了进一步发展为自然之城的轨道,发展重点在于可持续性,农产品“30·30”愿景是一个开端,该计划旨在到2030年在新加坡生产本国30%的营养需求,并获得新加坡企业发展局5500万美元的赠款,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新加坡还将在 Sungei Kadut 开放占地18公顷的农业食品创新园。由此可见,可持续性和经济再次处于这一最新推动的最前沿,但任何推动的首要目标都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加坡设计师的创意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加坡全球地位、独特的亚洲文化融合和设计工程的影响,这三个元素不断发展,设计师因此不受固定风格的束缚。然而,他们的作品承载“新加坡设计”的精髓:精致利落,国际化,具有浓厚本土化特征,并带有敏锐的社会意识。我认为,这就是新加坡设计实践具有吸引力和光明前景的原因。在我自己的创作之旅中,这就是持续影响我的设计 DNA 的因素。从建筑到室内设计,以卓越和社会意识为目标,我致力于采取一种不断重新定义空间及其功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以这种设计思维和方法为基础,新加坡设计可以忠于其改善生活的目的,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

同样,在产品、图形和室内设计等其他设计领域,新加坡设计师以美学为驱动,而不向实用主义或审慎性妥协。他们对可以与身份相关的应用美学展开探索。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创意人员将文化和遗产作为寻找新加坡设计身份的起点的原因。这是每个设计师都会经历的过程,随着每一代设计师的进步,新加坡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并形成一种创造性的、独特的“新加坡声音”——一种向我们创新和适应性历史致敬的应用风格,同时模糊了传统和国际化之间的界限。

我们对于“新加坡设计”的含义还没有十足明确的答案,但我们最终会寻得一个满意的回答。新加坡人会秉承坚韧不拔的发明精神:绿色,宜居,包容和可持续,正是这样的精神帮助新加坡崛起,并拥有蓬勃发展的艺术和设计场景。我们需要时间去寻找答案,如果这十年不够,那就在下一个十年继续探索,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新加坡本土创意者来说,即便设计与更大层面的“新加坡设计“品牌和议程紧密相关,创意者仍拥有塑造新加坡建筑环境的创意自由。

来源:Design Antholog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