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设计行业的理事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问题,新加坡设计理事会(Dsg)已故创始执行董事陈敏东博士(Milton Tan)在2003年上任时便展开了构思。20多年来,他对培养新加坡创意设计文化充满热情,为 Dsg 的工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遇的大门在2002年为陈敏东博士打开。他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建筑与数字设计媒体副教授的职位上借调到新加坡信息及艺术部(简称 MITA,即现在的通讯及新闻部,简称 MCI),担任新成立的新加坡设计工作组组长。
他的任务便是在这个重要时刻制定国家设计议程。
着眼经济文化新动向
那一年,《国家经济回顾》明确创意产业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新加坡打造为提供设计服务集群的亚洲卓越设计中心成为了发展重点。MITA 要求陈敏东博士着手研究新加坡设计产业现状并构思发展战略。随后,他作为 Dsg 创始执行董事,实施了系列举措。
当时国家经济动荡(尤其在亚洲),全球文化格局面临巨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兴起、全球化加速、互联网泡沫、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挑战不断,新的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要想融入其中,单一的工业实力已经远远不足,思想和创意成为必备要素。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包含设计在内的创意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
陈敏东博士认为,Dsg 在支持发展实用设计技能和卓越设计的同时,还需发挥更大、更具挑战性的作用。Dsg 应通过系列举措,提升国民意识,播下创意和设计的种子。此外,Dsg 应积极推动设计生态的发展,为设计活动营造环境。
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议程的同时,积极培育全国范围内的设计文化,这将有助于提升创造能力,打造知识经济的可持续竞争力。陈敏东博士意识到,政府在促进设计发展时,必须超越制造和推广本身,而这正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前身为贸易发展局)早期工业化工作重点。
与工业制造的培养环境相比,后工业时代创造力的培养环境更加难以创造、难以维持。对于设计来说,创造性思维不只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更需要充满活力的社会和重视人才的认知环境。
——陈敏东博士
孕育设计文化
2003年8月,Dsg 作为 MITA 部门之一正式成立,这是新加坡设计界的一个重要节点。来自设计界、商业和政府的领袖共同组建董事会(由永泰控股的 Edmund Cheng 担任主席)。在董事会的支持下,陈敏东博士开始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即实施“新加坡设计计划”——将新加坡打造为“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的设计创意与卓越城市,通过设计提升实力、改善生活质量并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担任 Dsg 创始执行董事的七年时间里,陈敏东博士与团队一起制定战略、构思、试验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以培养设计人才,推进知识产权,推广本土设计和设计师,培育设计文化。
新加坡设计师可以借助 Dsg 奖学金获得国际培训机会,也可以利用项目资助开拓国际市场,在顶级国际设计平台上展示作品。许多人还可以在工作室接受专业指导以磨练技能,参加竞赛,获得来自总统设计奖(President*s Design Award)等奖项的认可。
除此之外,设计作品获得了更多机会在设计大会、展览活动等国际平台上展示。例如,在2009年 Icsid 世界设计大会,以及由 Dsg 发起的米兰家具设计和威尼斯建筑设计集体展示活动上能够看到许多优秀的新加坡设计作品。
新加坡设计节(Singapore Design Festival)于2005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新加坡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联合设计师、客户和公众,一同探索设计的魅力。时至今日,新加坡设计周(Singapore Design Week)作为延续,在每年九月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和产品发布活动。
同时,企业参加由 Dsg 组织的会议、研讨会和晚宴,以及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和新加坡标新局(SPRING Singapore)合作开发的项目,进一步了解设计,并利用设计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工具;学生参与由陈敏东博士发起、新加坡理工学院承办的“多种视角”(Many Ways of Seeing)系列研讨会,认识了概念思维;公众加入一项利用设计改善公共设施的全国性活动——10 TouchPoints 项目,借助设计重新思考日常生活。
陈敏东博士和 Dsg 团队在幕后为设计行业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为宝马设计工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合会(IFI)、红点(Red Dot)等国际设计行业组织在新加坡的立足奠定基础;与 Vitra、韩国设计振兴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和丹麦政府等在设计战略合作方面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汇集本地设计行业协会有关团体;在本地开展调查和研究;组织海外研学访问;起草设计政策建议等。
新加坡设计业在本世纪头十年中期迎来了振奋时期。在 Dsg 的国家级设计倡议之下,设计工作室纷纷举办独立展览,本土设计杂志相继问世。忽然之间,新加坡设计出现在各大本地报刊、主流电视频道和国际媒体上,在城市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世界顶尖设计师纷纷来到新加坡,新加坡设计师带着作品登上全球舞台。
陈敏东博士上任仅三年后,新加坡就在2006年 Designium 全球设计观察“设计竞争力排名”(Design Competitiveness Ranking)中从第22位上升到第16位。Dsg 于2009年发布其第二版“新加坡设计计划”(Dsg-II)战略蓝图,此时,众多国际设计界领军人物已经洞察到新加坡设计业的惊人进步。设计战略和创新机构 The Idea Factory(旧金山和新加坡)主席 Arnold Wasserman 在这份蓝图中说道:“新加坡设计从近乎零加速到100公里/小时的发展速度,Dsg 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新加坡与那些拥有数百年设计传统的国家并驾齐驱。”
新加坡正在形成一种设计生态和设计文化。由陈敏东博士所监管的项目以及他所扮演的宣传角色直接或间接推动了这种设计生态和设计文化的产生,而他的个性和方法也无疑为这种氛围做出了贡献。他引领 Dsg 主动打破刻板传统。在他的带领下,新加坡设计文化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陈敏东博士的儿子 Ryan Tan 回忆说:“Dsg 采取行动时,你真的会倍感振奋,因为它与其他政府机构截然不同。无论它的计划究竟如何,你都清楚地知道它将与众不同。”
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0年11月8日,年仅56岁的陈敏东博士不幸罹患白血病去世,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深感悲痛。11月10日《海峡时报》发表讣告,并引用了他的同事、Dsg 前董事 Yeo Piah Choo 的一段话:“Milton是新加坡设计的倡导者。对我来说,他不仅是我的上司,也是我的良师益友。”11月11日,约85位来自设计界和政府部门的同事和朋友在同一份报纸上共同刊登了他的照片和其博客中的一段话:
创意人士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为我们视为理所当然且永恒不变的事物带来了令人惊讶、甚至令人震惊的另一种选择。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总是奏效,但一旦奏效,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突然间,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是如何忍受如此之久的丑陋和糟糕。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哭着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或“我本可以这样做的!” 但可悲的是,我们没有做到,而事实是,创造力远比想象更难。
——陈敏东博士
悼词中写道:“我们将以此纪念陈敏东……陈敏东永远是我们所有人的灵感源泉。”
回首往事,很难想象除了陈敏东博士,还有谁能胜任创办 Dsg 的重任。他的家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对新加坡的热情延伸到了设计领域,他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充满好奇,他还能孜孜不倦地努力传达设计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儿子 Jason Tan 回忆说:“父亲对设计的热情无处不在。他会指出一些往往被忽视却令他感兴趣的小细节,比如购物中心里变窄或变宽的曲折走廊;为什么要在高速公路下穿带顶棚人行道上设置一个有遮挡的公共汽车站;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的位置;一次性餐具的不同设计等。他借助这些例子,映射出人们是如何与设计互动的,优秀的设计是如何不易察觉,而糟糕的设计又是如何瞬间引起注意的。”
陈敏东博士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并负责学术管理,这无疑帮助他在未知领域中带领新组织摸索前进。他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攻读“设计创意”博士学位,师从设计与计算领域领军人物 Bill Mitchell。对陈敏东博士而言,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拥抱未知,而不是害怕未知。
Ryan 回忆说:“他总是充满了有趣的创意灵感。父亲对我们兄弟二人的奇思妙想永不设限。他常说‘对待每一个想法,以及拥有这些想法的人,都要给予尊重和极大的关怀。’”
妻子 Dorothy 与陈敏东博士结婚三十年,时常谈起丈夫的宽广胸怀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她与陈敏东博士一起从英国诺丁汉(他们在那里初次见面时还是学生)到新加坡,再到洛杉矶和波士顿(攻读博士学位),再回到新加坡,当 Tan 执掌 Dsg 时,至始至终陪伴陪伴在他身边(有时会陪同 Tan 海外出差)。
她回忆道:“每当去到不同城市拜访设计师时,Milton 如果知道那里有 Dsg 奖学金获得者,他就会联系他们,约他们一起吃顿饭,询问近况,并鼓励他们。Milton 在哈佛大学工作时,会主动了解哪些人将从新加坡来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或波士顿大学学习。如果这些人是傍晚或晚上带着孩子来到波士顿,Milton 还会去机场接他们,尽管他并不认识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长相!Milton 就是如此热心。”
Dorothy 还回忆起 Milton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她分享道:“当他知道他的学生们在工作室里为一个项目工作到深夜时,他会去给他们买晚餐。后来我才知道,他甚至资助学生前往不同地方学习建筑。现在学校里专门设立了以 Milton 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和奖项。”
一个好地方的关键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是时间。重要的不只是那里有什么,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在那里做什么……时间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关键。它能建立持久的关系、自发性和信任。这些都是创造性文化的先决条件。
——陈敏东博士
当然,在 Dsg 工作期间,他也表现出了无限宽容和对人际关系深层价值的洞察(无论是设计还是其他文化都离不开人际关系)。他的家人对他赠送给Dsg国际顾问团(IAP)成员的临别礼物记忆犹新。国际顾问团是由陈敏东博士策划的一个国际设计领袖和专家小组,为新加坡设计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他购买了初始 Trexi 公仔(当时是新加坡 Play Imaginative 公司的热门旗舰玩具),并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旋转玩具头作为世界时钟。这样,每位顾问团成员都能同时知道自己家乡的时间。
“我记得,Milton 和我为了拿制作时钟所需的材料,很早赶到‘艺术之友’(Art Friend),店里都还没有顾客。”Dorothy 回忆说:“Milton 当时病得很重,免疫力很低,所以我们必须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但是他很喜欢为别人制作和建造东西。”现在,家里珍藏着 Milton 的 Trexi 公仔,上面有每位顾问团成员的签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陈敏东博士的想法和关注点,可以参考他于2010年8月在索菲亚山的 Old School 举行的 TEDxSingapore 演讲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他曾分享在个人博客上的许多核心观点。Ryan 和 Jason 已将其博客改版成大型网站,其中还包括陈敏东纪念基金。
Ryan 回忆起 TED 演讲时说:“尽管父亲病了,但他非常想去演讲。我们在去之前已经得到了医生的批准,我们非常高兴有那么多人积极参与……父亲的声音很微弱,但他坚定自豪地讲述了在我们眼中他的毕生心血:‘想法从何而来?’”
“想法无处不在,” 陈敏东博士向听众传达道,“但这就好比说知识无处不在。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能发现更多的想法?”陈敏东博士展现出其特有的幽默,巧妙地引用了当时新加坡学校教育中的是非观,描述了设计师创造概念的部分方法,解释了“发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我们以为真实稳定却时而引发争议的性质。
最后,他将创意文化,即产生创意所需的战略环境,归纳为一个由主动、命题、反思和具象组成的四维矩阵。他认为,这些品质设计工作室、设计博物馆、设计会议和设计图书馆中都能找到归宿。他说:“无论是在机构组织中,还是在个人方面,你都需要这四种品质。”
通过陈敏东博士的表述,我们不难体会到 Dsg 系列项目背后的深思熟虑。他所构想的工作室、展览、出版物和讲座,在严格的管理和运行下,努力为新加坡设计文化培育沃土。恐怕只有写一本书才能详细介绍他的每项举措和意图。Yeo 回忆说,在 Tan 的眼中,每份出版物都力争达到获奖标准!
变革迎接未来
2023年,Dsg 将继续开展由陈敏东博士发起的主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迭代新项目,其中包括面向学校的“通过设计学习”(Learning by Design)项目、面向社区的“X学校”(School of X)项目,以及面向设计师的“优良设计研究”(Good Design Research)项目。新加坡在201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正在努力寻求创新,迎接气候危机、老龄化和数字化等挑战。期待设计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新加坡正汇聚全球目光。新加坡在城市密度和综合绿化方面的成功原型,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数字化工作成为了两大关注焦点。设计对新加坡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关于设计如何塑造新加坡未来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设计往往与其他部门相互串联在一个复杂网络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之中,设计行业的优秀表现得益于其二十年来的成熟发展。
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陈敏东博士。2007年,他带领Dsg开始聚焦“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其目的是鼓励上游设计研究和开发,培养对战略和内容的长期关注,从而为新加坡设计师和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如今,这一战略方向在 Dsg 的新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新兴技术和关怀)和新加坡设计周“设计未来”主题等方面得以延续。
在2009年新加坡 Icsid 世界设计大会中,陈敏东博士和其所在的 Dsg 的团队,以及由设计师 Low Cheaw Hwei 担任主席的组委会,决定打破常规,以“展望未来”为主题,专门采用分散的会议形式。新达城会议中心宴会厅经过重新设计,其中央舞台和座位周围是由九个小房间构成的扇形空间。众多知名设计师参与了“设计2050研讨会”(Design2050 Studios),针对2050年可能出现的流动变迁、海平面上升、农业、医疗保健等挑战,开发了以研究为导向的设计方案。
陈敏东博士在 Icsid“设计2050研讨会”出版物的前言中预测性写道:“设计2050”将是一个未来设计宝库,这里会有越来越多创意帮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生活、工作和娱乐;如何改善个人和公司的沟通;如何简化事物和流程;如何爱护环境;如何让人们幸福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将成为未来知识库的领先范例,供学生、研究人员、从业人员、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持续参考和使用。
谢谢您,陈敏东博士。
来源:新加坡设计理事会
校稿:Marvin Wen